为献礼学院二十周年院庆,全面总结办学经验、擘画未来育人蓝图,学院近期开展了覆盖全学科的人才培养大研讨活动。全院7个教学单位先后聚焦数字艺术、计算机技术、经管创新、通信应用、智能制造、外语教育、思政育人等领域,邀请高校专家、行业领袖与企业代表共话育人之道,形成了“学科交叉、产教协同、思政铸魂、技术赋能”的人才培养共识,为学院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一、各专业深耕:构建特色鲜明的培养体系
各教学单位立足专业特色,探索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勾勒出学院“一系一特色、全域共发展”的育人图景。
艺术与传媒学院以“传媒+艺术+技术”三位一体为核心,打造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传播学三大专业协同发展格局,其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形成“AI+专业”特色路径,设置数字动画与创意设计等三大课程模块,紧密对接AIGC、VR等产业前沿需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提出“双擎联动”与“T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理论+编码”双基础,构建全栈开发、大数据智能、信创技术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突出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
经济管理系聚焦数智时代需求,创新审计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推动“课程-实训-就业”闭环建设,同时探索商务数据分析微专业,培养对接数据要素市场的“数据行动者”。
通信与信息工程系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分层教学与跨学科融合,结合低空产业等新技术新业态,探索“3331模式”等产教融合新路径。
自动化系践行“四个结合”理念,即学习与实践结合、课程与应用结合、项目与双创结合、人才与社会需求结合,在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形成实践教学优势。
外语系提出“三融合”路径,即外语+商务、外语+AI、外语+文化旅游,打破学科边界,构建“实践-行业-课堂”闭环,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基础部深耕“三全育人”格局,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将价值引领融入C语言程序设计、体育、数学等各类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从各教学单位的探索中,可以清晰看到学院人才培养的共同追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以学科交叉为路径,打破专业壁垒;以实践创新为核心,提升育人质量。
二、产教深融合:搭建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
本次大研讨活动汇聚了艾迪普科技、迪生动画、掌趣科技、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北京金戈大通、中信科移动通信、航天五院、中外运等数十家企业代表,带来产业一线的实践经验,推动产教融合从“浅层合作”向“生态共生”升级。
企业智慧与高校资源的碰撞,催生了多项创新举措:如艾迪普科技打造的3D中国平台与无代码编程工具,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实践渠道;迪生动画推出校企合作3.0模式,通过创业孵化平台实现学生就业与小微企业发展双赢;航天五院提议建立“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工程优化”的毕业设计联合指导机制,将真实工程问题引入教学;中联集团教育科技探索“课程-实训-就业”闭环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教学环节。
这些合作模式有效缩短了校园教育与职场需求的距离:自动化系2024届毕业生进入全球最大物流公司德迅物流荷兰总部任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通过“2万行代码实践”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青睐,印证了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效。
三、智慧共凝聚:锚定未来发展的育人方向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从教育规律与产业趋势出发,为人才培养校准方向。黄心渊教授提出“岗位型+创意型”双轨培养模式,强调弱化工具依赖、强化核心能力;张旗教授以“数字非遗”为例,倡导专业建设对接国家战略;胡勇教授呼吁加强计算机图形学等基础课程,筑牢技术根基。多位专家共同强调跨学科融合的迫切性,如经济管理系探索“审计+大数据”复合能力,通信与信息工程系推动“通信技术+低空产业”交叉培养,均呼应了这一趋势。在基础部研讨中,北京工商大学王鲁娜教授剖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路径,北京工业大学吴宝晶教授以《C语言程序设计》展示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突破性思路。
来自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的檀总设计师提议将真实工程问题纳入毕业设计,优锘科技王总强调持续学习与团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外语系企业导师提出的“校企协同”方案,为“外语+”模式提供了产业视角下的培养思路,与高校专家的育人理念形成互补。
学院在总结中提炼出共识性发展路径:学院院长谢苗峰明确“筑牢理论与实践双基础”的要求,推动从实验室到生产环境的能力跨越,提出“大外语产品出海”等战略;党委书记王常军指出,人才培养需“理论结合实践,推动分层次、多学科融合”,为学院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学院副院长夏素霞强调“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师能力转型”,提出“90%岗位型人才与10%创意型人才”协同培养的战略构想。
四、二十载耕耘:擘画育人新篇
此次覆盖全院的大研讨,是学院二十年办学经验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面向未来的育人宣言。从各教学单位的实践探索中,可以清晰看到三条发展主线:一是技术赋能教学,如AI工具在审计、设计、编程等领域的深度应用;二是价值引领成长,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行业需求融合,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三是终身学习能力塑造,从自动化系的“持续学习能力”培养,到经济管理系的“人机协同”教师转型,均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站在二十周年的新起点,学院将以此次大研讨活动为契机,整合各方智慧,持续优化“学科交叉、产教协同、实践导向、思政铸魂”的育人体系,为数字经济时代培养更多“厚基础、强实践、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让每一份教育探索都扎根产业土壤,向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稳步前行,书写学院育人事业的崭新篇章。(教务处陈艳 供稿/综合部 编辑)